佛教正學論壇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佛教正學論壇


 
首頁首頁  官方頁官方頁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搜尋搜尋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登入
會員名稱:
登入密碼:
自動登入: 
:: 忘記密碼
最新主題
» 本站網址更新為http://minguetw.f-orum.com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4-07-07, 12:34 pm 由 版工

» 無太佛彌勒!破斥一貫道邪見!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2-08-28, 9:32 am 由 版工

» 本論壇遷單通啟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1-10-21, 9:47 am 由 版工

» 【疑著】該不會是【日誌】的另一化名吧?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1-03-02, 9:05 am 由 版工

» 嚴禁批判出家人的經證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1-03-01, 3:46 am 由 版工

» 日誌是出家師父嗎?為何會在意這個請法應有的禮節?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1-03-01, 3:39 am 由 版工

» 如此十力,唯如來成就,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1-03-01, 1:37 am 由 版工

» 牛黃說無名是齒德俱尊的賢者??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1-02-23, 11:20 am 由 版工

» 參訪又出現統計性質的誤解之謬誤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1-02-23, 1:39 am 由 版工

» 圓覺自性。非性性有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1-02-21, 10:42 am 由 版工

導航
 歡迎頁
 首頁
 會員列表
 個人資料
 常見問題
 搜尋
最熱門主題
淨堂惡行
日誌離題發言紀實
立言豈能把如來藏當成只是〔有為〕?
淨堂不知金剛力士與金剛乘的關係
受菩薩戒律可以修學外道法門是有但書的
蕭徒道德恐慌事件又一起!蕭教祖自始即破菩薩戒!(x堂卻為其辯護)
西藏佛教並無『飲酒食肉不礙菩提,行盜行婬無妨般若。』的鬼話
淨堂說【至少】要有確實的歷史證據才行?羯臘磨經有這麼說嗎?
請各位網友注意,某論壇的某網友有詐欺傾向
小葉認為佛經都是本師死後才出現的如何證實是本師親口說的

 

 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版工
群組:系統管理員
群組:系統管理員
版工


文章數 : 886
注冊日期 : 2009-07-03
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
發表主題: 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   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 Empty2011-02-12, 6:19 pm

系爭網址:
http://iexwhy3s.com/forum//index.php?showtopic=1590&st=10035&#entry135713

引言回復 :
立言發表於: Fri.02/11, 2011 11:39 am
引言回復 :
明覺 發表於 Fri.02/11, 2011 11:10 am
自古以來「本來無一物」有許多祖師大德闡述引用,但是這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來說這句話。如果是從「因緣所生法」的角度來看,當然不把一切虛幻與本來無一物畫上等號了!因為《中論》說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……。」;所以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來看仍然可以這樣說了!因為不空如來藏故。

《中論》說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……。」
此就因緣所生法而說為空。因為是所生法故空。
但是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不可說為空也。

因為是所生法故空?因緣乙詞怎麼又被立言搞丟了?很礙眼是不是?「因緣所生法即是空」就是講緣起性空啦!
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?怎麼不來個經證或論證轟炸我?好!我雞婆幫你先引據如下:

弘忍禪師的《最上乘論》開示:「真如本有,不從緣生。」
但我也雞婆幫弘忍禪師澄清一件事:那就是→弘忍禪師可沒說「真如心既非因緣所生法故不可說為空」!

弘忍禪師為何沒這麼說?嗯?

真如本有,不從緣生,為何仍可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來看「本來無一物」可說為空(因緣所生法)?茲轉貼一則開示如下:

衍輪法師指月集 寫到:

http://www.masterhinlun.com.hk/question-51.htm
緣起性空者,指一切有為之法,都是從因緣和合而生,緣盡即滅。生滅是動相。

自性指永恆不變遷之性。此不動、不變遷、不生滅之性亦即為如來之自性,又稱為法身、真如、如來藏等。一切眾生本自具有。有為法有生滅變遷,故無自性。有為法本來是無,因緣而有,緣盡即滅,滅已即無,稱為虛妄法。有為法從無而忽有,是生無來處;滅後亦無,是滅無去處。此無所從來,無所而去之性,便是空性,亦即諸有為法的實相。金剛經云: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故從有為法的生滅相,可以見到不生滅的自性。但必須要離相才可以見性,若執有相,以此為真實,只會隨有為法相而沈溺生死,永不見性。上智之人則即相即性。釋迦佛於「楞嚴經」中多番破妄顯真,就是顯真實的自性。

自性、真如、法身、佛性、如來藏、涅槃、實相、真心、一真法界、實際等,都是同義而名字不同。此無為法尚非二乘人的境界,何況凡夫。

無為法無形相、空、無來無去、不動如如。有為法從緣而生,本來空寂,緣盡即滅,始終空寂。此空與彼真如空無二無別,皆是無有形相、無有去來。故緣生的空性就是實性,就是真如。

例如虛空,虛空無形相,所以此一方的虛空與彼一方的虛空無二無別。

《造像功德經》云:「諸法因緣生,我說此因緣。因緣盡故滅,我作如是說。善男子,如是偈義,名佛法身,汝當書寫,置彼塔內。何以故,一切因緣及所生法,性真寂故,是故我說名為法身。」

http://baoshan.myweb.hinet.net/thesis_9.html
引言回復 :

三、空不是斷滅,是無自性義

   空的概念極易造成世人的誤解,而產生顛倒妄執,此又可大別為兩大類:第一類,以為空即是無,即是斷滅;這種邪見在世間其實頗為流行,即使是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,亦有不少為其所障,而在無法伏除心中苦惱時,走上自殺一途。然而細究此斷見之思,其實又有二相,其一是消極頹廢自殘之相,以為一切皆難掌握,而深陷在不定的、流離的哀傷中,對一切缺乏正面、樂觀、奮鬥的態度,而令自己的生命花蕾無法順利開展,便自行凋萎了,甚至誤以為死亡是一切的總結束,因而每在生命遇到難關時,企圖用自殺斬斷所有的問題,卻不知這樣做不但無法解決問題,反使痛苦執迷更為加深,焉可不慎!其二是胡作非為不法之相,以為既然死後一了百了,必無因果報應之事,遂順一己之私慾,逞凶鬥狠,為所欲為,不孝不悌,殺人放火,成為社會上的一顆毒瘤,永陷三惡道之深淵而難自拔,豈不悲哉!可知無論是那種斷滅之相,都是害人害己,不利生命的,此種邪見千萬不可有。而一些不了解《中觀》緣起性空的小乘行者,便以斷滅之過失來責難龍樹菩薩,說「若一切皆空,無生亦無滅,如是則無有,四聖諦之法。-…如是說空者,是則破三寶。」(註4)以為斷滅之空會使修行失去著力點,是十分危險的。對此,龍樹菩薩直擊他們是不能正確地知道空的真義,「是故自生惱」,並以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,若無空義者,一切則不成。」(註5)來強調唯有空才能建立一切。因為空的真義其實是指「無自性」,一切事物在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」的關係中因緣和合而生,也因緣和合而滅,是無常的,是不斷變化遷流的,並無一個永遠不變的自性在,但這變化遷流卻反而能使生命生生不息,充滿日新又新的希望,如花落猶會開,月缺猶會圓一樣,難怪印順導師稱此自性空是淘汰舊有,是種革新(註6)。而人若能在此緣起緣滅的自然流變中善於把握當下,不著不住,廣結善緣,借假修真,便能開啟出無數生命的美好,所以空絕不是斷滅,由此可知。

四、中道的提出,是為了排除對空和假名的偏執

  了解了空是無自性之義,是因緣生法,那為何也是假名、也是中道呢?因為「因緣生法雖然是空,但它們仍然是屬於現象界的東西,這些東西跟我門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,所以因緣法不是一無所有。由於因緣生法在現象界具有作用,而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所以我門必須要運用一些名言概念去指述它們,對它們作出區分,以達到我們的需要。但由於這些東西都不是實在的,只是緣生的,所以對它們的指述所用的名言只是施設出來,並非代表一些實在的、具有自性的東西,所以稱為假名。……我們可見,空是著重於指出因緣生法的本質,這種本質就是無自性。所以,空是傾向於顯示事物無的一方面。而假名是著重於表示事物的現象性,而現象是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,是有的,所以,假名是傾向於顯出因緣生法有的一方面。」(註10)然而世人極易偏執,恐對此又去執有或執無,所以龍樹菩薩「提出中道以排除對空和假名的偏執。中道是超越於空和假名的一個超越層面。由於空和假名各有偏重,在一般人的眼光看來,就很容易落入相對性中,以為空所顯示的無,與假名所顯示的有是相對立的,這種誤解走到極端時,就會形成對有或無的執持。而中道的提出,目的就在於遮破這種偏執,在相對性中超越出來,顯出絕對的真理。」(註11)因此龍樹菩薩在本論一開頭就開宗明義的標出「八不」來,為的是要讓吾人警醒,不要陷入慣常的分別對立中,世人總是極端地認定世上的一切不是這樣,就是那樣;不是好就是壞;不是美就是醜;不是以為有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在不斷生生死死,就是以為人死了一切便全部灰飛煙滅,所以這八不: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」,事實上是從時間、空間、人我對待和各式活動中,去概括人類與生俱來的妄執,而啟示我們要不落兩邊,才是真正的中道。至於不落兩邊,從實踐的意義去說,即是「不著於名相,不落於對待」(註12),以去除吾人之分別我法二執及俱生我法二執,而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,這才是「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;亦為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」的真實意義,當然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因緣法,一定要確實體悟一切都在各種條件的和合離散中生住異滅或成壞,並無常住不壞的自性有,包括生命、包括煩惱、包括世上所有的一切法,無不是隨因緣起落變化的無自性空,所以,何必處處自設對立,而為之喜怒愛憎、憂悲苦惱呢?能夠淡然視之,才做得到東坡居士所言的:「勝固欣然,敗亦可喜」吧!

五、修行宜依世俗諦悟入勝義諦

  然則,吾人生在紅塵俗世中,難免被種種習氣所牽引,究竟該如何才能有所超越呢?龍樹菩薩對此也為我們做了開示:「諸佛依二諦,為眾生說法,一以世俗諦,二第一義諦。若人不能知,分別於二諦,則於深佛法,不知真實義。若不依俗諦,不得第一義;不得第一義,則不得涅槃。」(註13)修行需透過世俗諦的圓滿,才能昇華悟入第一義諦,此即「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之理(註14),也是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」之義(註15)。第一義諦即是勝義諦,是《維摩詰經》中所言的:「於一切法,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」的境界(註16),但完全不用語言文字表達,我們凡夫修習不夠,慧力不足,無法理解體悟,那不是不得其門而入嗎?所以即使維摩詰居士以默然來顯示此空寂超越之境,文殊菩薩仍不得不加以詮釋、加以讚嘆,讓吾等凡夫可以會意,可以契入,這就是「若不依俗諦,不得第一義」之意。當然,也不能在世俗諦中忘卻了第一義,須知吾人所修所行,無非以解脫生死、證得涅槃為唯一目標,離此目標,縱然在紅塵俗世中千般翻騰努力,也無法伏除掉煩惱,脫卻執著,見著自己的如來本性的。是故世俗諦與勝義諦是相依相成的,印順導師說:「依世俗悟勝義,而勝義是不礙於世俗;成立情智和諧的、真俗相成的人生觀,這是佛教的基本立場。」(註17)黃家樹居士亦言:「不要說度生,就算自度,沒有眾生,沒有事和物,我們都不可能悟解第一義。斗室獨居,我們不知道自己有很多毛病,但與人接觸時就知道了。……這時可能才覺察到自己充滿貪嗔癡,這時才知道須要改善自己,才會著緊把毛病撇除掉、磨洗掉。……因此,世俗諦非常重要,我們多生以來,全都在世俗諦裡學習,學到最後,智慧成就,證見實相,才入於第一義諦。」(註18)甚至世俗諦與勝義諦本就無有不同,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二二說:「世諦、第一義諦無異也。何以故?世諦如,即是第一義諦如,以眾生不知不見是如故,菩薩摩訶薩以世諦示,若有若無。」(註19)《中論,觀如來品》也說:「如來所有性,即是世間性;如來無有性,世間亦無性。」(註20)陳學仁居士言:「如來與世間不是同時存在,就是同時不存在,二者內容含義雖各自有別,但相與性卻是本無差別。換句話說,世間人若斷一分迷妄、煩惱,及證得一分如來﹝涅槃﹞;若斷盡世間一切迷妄、煩惱,即證得如來所有性。因為迷妄與煩惱、涅槃與如來,都是性空依緣起而存在的。」(註21)所以人要多積集善因緣,多親近善知識,如此當因緣和合的時候,便可以發心學佛,可以行十善道,可以行四攝六度,乃至一切利益眾生的萬行,然後由世俗諦漸次契入第一義諦...

http://www.hkbuddhist.org/magazine/479/479_06.html
引言回復 :
二諦說:龍樹在闡述他的中道思想時,認為要同時看到空和有,即不能偏於有或空,這也就是真空與俗有不二,就是佛教的二諦說。龍樹對二諦思想很重視,他在《中觀》觀四諦品中說:「諸佛依二諦,為眾生說法,一以世俗諦,二第一義諦。若人不能知,分別於二諦,收於深佛法,不知真實義。若不依俗諦,不得第一義諦,不得第一義,則不得涅槃。」【14】
  俗諦,是說因緣生法是有,不是無或不存在,由於眾生對於因緣生法的執著,諸佛就即因緣生法而開方便門,認為諸法是假有,只是分別出來的幻想,但它們也是不相錯亂的。
  第一義諦,是指因緣生法沒有自性,當體即空,也就是諸法實相。它是離言說議論的,是不可言說的。《觀法品》中講:「諸法實相者,心行言語斷,無生亦無滅,寂滅如涅槃。」【15】
  真諦與俗諦只是佛陀引導眾生的方便,事實上只有一個真諦存在,這就是所謂不二法門。因此真諦與俗諦在本質上就是同一樣東西,是相即的,是一體一用的關係。世俗的萬物當下就是空的,就是實相,並不是在世俗事物之外,另有一個實相存在,否則就是把有和空看成是兩樣東西,以空去反對假名有,這正是龍樹所批判的。他在《觀行品》中說:「大聖說空法,為離諸見故,若復見有空,諸佛所不化。」

所以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來看,仍然可以這樣說「本來無一物」了!
回頂端 向下
 
真如心非因緣所生法故從大乘真如心的角度仍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佛教正學論壇 :: 正學資料庫 :: 蕭徒立言邪見辯正區-
前往: